繼移動醫療之后,醫生集團成為醫療圈興起的又一新趨勢,在剛剛過去的上半年,國內新成立的醫生集團不下20家,這一次,來自行業內外的力量都參與其中,不少資本方也相繼向醫生集團拋來了橄欖枝。
長久以來,醫生群體的壓抑在醫生集團似乎找到了出口,醫生真正成為醫療的主體,醫生之間抱團,以醫生集團的形式,與執業醫院簽約,開展診療服務。國內醫生集團熱度不減,但冷靜下來,要在國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醫生集團,需要考量的因素還有很多。
醫生集團的“萬物生長”
6月26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的NewMed“新醫療”論壇上,醫生集團成為“創新”ד互聯網”ד資本”主題的絕對焦點。其風頭已蓋過之前“千軍萬馬”的移動醫療。用一組數據來衡量似乎更有說服力:根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全國范圍內,就有包括哈特瑞姆心律??漆t生集團、廣州“私人醫生工作室”等在內的大約20個醫生集團先后宣布成立。
另一方面,正如近一兩年移動醫療受到資方青睞,動輒以億為單位的融資規模類似,醫生集團也受到諸多資方及合作伙伴的熱捧,就在今年,由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醫師孫宏濤牽頭發起的“大家醫聯”平臺獲得投資機構兩千萬投資,彼時,這個被稱為我國首個“體制內醫生集團”的多點行醫醫師互助平臺才剛剛成立兩個月,這也成為我國首個獲得巨額投資的體制內醫生集團,而2014年7月份創建的張強醫生集團也獲得了5000萬元首輪融資。
無論體制內外,醫生要自己玩兒了
新成立的醫生集團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醫生集團的熱度,仔細打量此輪熱度不難發現,進軍醫生集團領域的主體大概包括兩類,即醫生本身與來自醫療服務的外圍勢力,簡而言之,診療服務內、外兩種力量均參與其中。
作為醫療服務核心的資源,醫生在這次醫生集團熱中沒有落后,從國內醫生集團模式的拓荒人、著名心臟外科專家萬峰及其團隊創建的心臟??漆t療服務網絡,到張強跳出體制外后于2014年創建的張強醫生集團,加之大家醫聯、廣州醫生工作室、哈特瑞姆心率??漆t生集團……從“嶺南三劍客”到“哈特瑞姆七劍客”,醫生唱起了絕對的主角,他們組建醫生集團,以集團為單位,與其他醫院簽約,開展服務。
在這其中,醫生的身份有所不同,張強是完全跳出體制的典型代表,從2012年宣布離開公立醫院后,他就開始探索自由執業之路,以他名字命名的醫生集團也主張醫生完全脫離體制,醫生加入集團后,由集團負責聯系對口執業醫院(以私立醫院為主)或醫生集團下屬的手術中心行醫。醫生團隊與醫院簽約,醫生集團與醫生團隊簽約,醫生通過醫療服務獲得收入。
另一類醫生集團的創辦人則繼續留在體制內,完成體制內工作的同時,其他時間可用于醫生集團事務。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孫宏濤今年3月發起的體制內醫生多點執業平臺——大家醫聯,便是根據患者預約對簽約醫生進行調配,安排診療服務。由來自北京6家大型三級甲等教學醫院的7位心律失常專家聯合創建的哈特瑞姆心率??漆t生集團是國內第一個??漆t生集團,同樣地,由集團負責醫生的執業事宜。
依托于移動健康平臺的在線醫生集團
來自診療服務之外主體創辦的醫生集團是另一種模式,或如他們自己所宣稱的移動健康平臺,如健康微能量推出的三甲醫生集團、掛號網推出的微醫集團等,前者致力于為醫院、醫生在30秒之內建立手機微診室,為大眾提供健康管理及醫療服務,也是國內首個醫護社群協作移動健康平臺。后者為同學科、跨區域的醫生協作組織,利用互聯網技術,將資深專家的經驗和年輕/基層醫生的時間相融合,讓資深專家專注于對癥病人,做經驗傳承;年輕/基層醫生獲得轉診的綠色通道、優先會診等資源,共享專家組的經驗及品牌,獲得便捷的協作、會診、轉診及服務患者的工具。
總之,與上次移動醫療的熱潮不同,這一次,醫生群體也融入其中。醫生集團的發展仍處于雛形時期,眾多團隊也處于探索之中,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國內的醫生集團仍然背負了太多醫改的烙印,算是在醫改階段性失敗后,一股自下而上的力量,這股力量能夠倒逼醫改尚未可知,但在目前的形勢下,醫生集團要真正成氣候,恐怕還要邁過多道門檻兒。
移動醫療成為醫生集團的技術“幫手”
哈特瑞姆心律??漆t生集團成員之一,北京朝陽醫院房顫中心副主任田穎也在近日希波克拉底醫學論壇主辦的內部研討會上,談及“國內??漆t生集團未來的幾點隱憂”時表示,既然是醫生集團,初期就是利用醫生的閑暇時間,但隨著集團逐漸開展運營,會需要更多的人力,集團目前也正在招聘內部主治醫生,未來的專家會分為創始專家、簽約專家、簽約醫生幾類。除了醫生隊伍的壯大,專業運營團隊同樣重要,目前也有一些資本方找上門來,集團也需要職業管理團隊,“但理念很重要,醫生集團一定是將醫生的理念注入其中,管理團隊在于執行,我們不想被資本牽著鼻子走,”目前集團仍比較謹慎。
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醫師馬長生則表示,醫生集團模式的規范化,也需要政府監管政策到位,包括服務標準等。政策層面,多點執業與醫保平臺的放開是醫生集團發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醫保政策的放開,讓不同的醫療機構享有平等待遇,至于選擇權,則交給患者,也交給市場,這是保證醫生集團發展的重要措施。
語錄
現在的醫生工作室也好,醫生集團也好,都是一個新生的醫療服務業態,未來醫療業態發展成熟的時候,醫療隊伍應該出現三種狀態:第一,被醫院雇傭的醫生,在醫院全職工作;第二,醫生集團或者醫生工作室的醫生,自由或者多點執業;第三,自己開診所的醫生。
——私人醫生工作室創立者,中山六院體檢影像中心創辦人謝汝石